何伯群 官方网站

http://heboqun.zxart.cn/

何伯群

何伯群

粉丝:549863

作品总数:9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何伯群,字敬夫,号梅月堂主、笔名古山月,陕西洛南人,生于1943年10月,副研究馆员、书法家。何伯群先生1963年中学毕业,1964年参加工作,先后就职于洛南县商业部门、县文化馆、图书馆,曾任洛南县文...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何伯群书法艺术馆开幕研讨会发言

主持人康征:

  何伯群先生书法艺术研讨会现在开始。今天来的专家学者,有的是我熟悉的,有的是我不太熟悉的。发言的顺序,首先请由西安来的文联主席胡万诚先生发言。因为胡主席是业内著名的艺评家,他在商洛工作多年,又是何老师的老朋友、老领导,请胡主席讲一讲何伯群先生的书法历程。

  胡万成(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何伯群先生研究书法近六十个年头,他从传说的仓颉造字的地方--商洛山中的洛南走出来,七十岁时他又走进北京。何伯群先生的书法艺术,取百家之长,真草隶篆,既有古人的影子,又不完全是古人模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已经在国内外、省内外得到公认。那他这次来北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像主持人董浩开玩笑所说的“多卖银子”、多卖钱吗?不是。何伯群向来不会迎合世俗的社会风气,也不善于商业运作,他从来不会为了作品的多卖钱而费神。像今天活动的支持单位,都是友情赞助,不需要出银子出钱的。何先生曾向我提及他来北京的缘由:他说艺术家在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以后,不只是自我欣赏的问题,还有与同道交流,与欣赏者产生共鸣,互动的过程。北京人才济济,必然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也会遇到更多交流的机会。有高人的指点、同道的批评,自己的艺术才能更上一层楼。他还说齐白石当年进北京以后,五十岁时进行了自己绘画艺术的“衰年变法”,其绘画才被推上了艺术的巅峰。他七十岁来北京,也是为了自己书法艺术的“衰年变法”。只有通过不断的进取,求新求变,才能接近或达到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自己的艺术原创,以更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回报社会。

  主持人:

  李兆忠先生不但是书法家、艺评家,还是著名的日本文化研究学者,请他讲一讲对何老师书法的看法。

  李兆忠(日本文化研究专家、著名艺评家、书法家):

  今天有机会来参加何伯群老师的艺术馆的揭幕仪式,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是通过灰娃先生知道了何伯群先生的名字。何老师的画册我一个月前就拿到了,我仔细地学习了一下,我感到一种艺术上的震动,我想用“震动”一词来形容。现在的书法家很多,书法艺术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繁荣的局面。但我也感到有一点点困惑,我觉得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中国书法应该怎样去发展。我看到何先生的书法集以后,得到了很多启示。我今天又亲眼目睹了何先生的讲话,看到了他的样子,我觉得他是一个真艺术家没错,他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真艺术家的形象。我觉得做一个真艺术家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今天非常浮躁,整个文化处于浮躁的时刻,要做一个真艺术家是非常不容易的。他首先必须要具有真艺术家的性情,我觉得何先生就具有真艺术家的性情。

  灰娃先生是一位真实的人,她是我们中国诗坛的一个奇迹。而何先生跟灰娃八十年代初就认识了。从他们两人的交往中,我也感受到了一种氛围,就是真艺术家与真实之间的心心相印的非常感人的一种状态。我觉得作为一个真艺术家,他在艺术面前是怀有一种敬畏之心的,他不是一个狂妄的姿势。此前我看到何先生作品集中的小幅作品,今天又看到展厅悬挂的这么的大幅作品,我就感觉到这是一种大的艺术气势。我看到何先生的为人非常低调,非常温和,而他的书法作品又包含了这么大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么深厚的功力,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它肯定是出自于书法家内心非常虔诚的、非常宁静的状态之下。我觉得何先生继承了中国书法传统的正统,继承了传统文脉中的一个正统。

  何先生的古典文学修养是很好的。有很多诗是他自己写的。现在很多所谓的书法家都是在抄古诗。抄古诗的时候,我估计他们是否对古诗的意义完全正确的领悟,我都有些怀疑。我觉得书法家不会写诗,是书法家的一个大的缺憾。何先生能作古诗,而是作得很好,说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达到了相当的深度。目前很多书法家没有进入传统,就谈创新,只有技术,缺乏文心来写字,充其量就是一种技术,我看到这些心里就难受,我觉得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一种赝品。我看到何先生的书法感到非常欣慰。他真的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进入中国书法传统很深,他与古圣先贤有很深的对话,他以一种“精”“静”的现代艺术家的感觉来进行一种创造,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主持人:

  实际上,我们现在无论是谈论绘画,还是谈论书法,其艺术的精神是联系在一起的。周逢俊老师是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接下来周逢俊老师将从诗歌、字词、绘画的方面对何伯群老师书法的评价,对我们来说是另一个新鲜的角度。

  周逢俊(书画家、诗人):

  看到何老师的书法展,很震撼。拿一个水墨画家来说,就是一个“正”的感觉。我到北京二十年,我觉得大思潮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也带来一些让我们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比如说绘画上、书法上很多东西我们都找不到宗。继承上谈什么“与世界接轨”,我不知道什么是“接轨”。我看到很多人写的字让人看不出是什么字,读不下来,搞什么原始上的架构,搞现代派。我曾参加过很多次这样的活动,真的使我感到不可思议。看了何老师的书法,我就感到何老师就能把握住文化的脉络,很正。在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晋唐风韵,同时也不失他对书法的辛勤的温润地激情地处理,对理性的处理,他的字让人感到纯朴。可以想象,这么多年来何先生在他的书法上确实下了很大的很多的功夫。光下功夫还不行,同时能在他的字里行间发现他的性情,真艺术家的情感。

  主持人:

  何老师不但是一位书法家,他还是一位诗人,自己作诗,他的很多作品写的都是自作诗。在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中,周老师就是著名一位诗词家。他多年来不但研究书法,而且研究诗词。在我认识的人里面,在这个圈子里面,很少有人在诗词方面达到他的境界。刘晓林是当代一个青年的艺评家,他这几年发表了很多文章,而且他的文章对当代的书画艺术的评价很有分量。下面就请刘晓林先生发言。

  刘晓林(青年艺评家):

  宋庄很有名,但我来宋庄的次数解并不多。我以前对何伯群老师也不了解,听康征老师讲何伯群先生的书法不错,我相信康征的眼力和审美判断。今天我来到宋庄,就感到此言不虚。我觉得何先生比当代很多人,也包括很多的所谓的书协会员、书协理事的字要写得好得多。当然也比一部分人写得差,这些人就是像陕西的于右任先生等前贤。整体而言,我觉得书如其人,可能很多人讲“书如其人”,可能只看表面现象。何先生应该是比较内心里面涌动着汹涌澎湃的人,而他的表象确是比较儒雅、比较静的人。看书法作品或绘画作品,我觉得最主要的要看其内在的东西。通过何先生的书法作品,其内在的东西已经渗透出来了。

  在此我想顺便提几句关于当代艺术的几点看法。首先是传统和创新的问题。平时人们都在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反复纠缠。事实上传统和创新相辅相成,无非是我们平时做出一个侧重的强调。事实上,传统中间永远包含着创新,创新中间永远离不开传统。平时人们把这两点隔离开,我觉得是特别不对的。无论在书法还是在绘画上,有些很多东西是完全可以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灰白黛黑通古今。无论社会再衍变,无论社会再进化,有些基本的东西是改变不了的。比如说“点、线、面”这些东西,无论发展到什么年代都是改变不了的。通过何先生书法的各种书体,可以看到其书法的大概脉络。任何艺术家,无论是展览也好,以其它的形式来展示也好,应该尽可能地把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来,这是牵扯到一个艺术轨迹的问题。因为艺术家创作完了作品,把你想表达的东西传递出来,完了以后,还有观赏者与你产生共鸣的问题。整体上来说,我觉得我从何先生的作品里已经读出了学养,读出了文气和静气,特别是功力。这些东西,在当代的书坛、当代艺坛都是非常欠缺的。我觉得当代的书画艺术作品,技法上不欠缺,在形式上不欠缺,我觉得与古人相比,与前人相比,所缺的仍然是“画外功”,仍然还是学养,仍然还是李可染先生所讲的功力问题。是不是说已经像郑板桥先生所讲的能够达到“画外求画”、“物外寻物”。能否让欣赏看到你的作品以后,不仅仅被你作品的内容所震撼,所打动,是不是还能够在你的作品当中读到精神性的东西。我有一篇文章是谈弘一法师的,是谈艺术价值当中的精神性。为什么弘一法师的作品价值那么大,我们欣赏作品时,能在其中欣赏到我们心灵深处所需要的,读到技法以外的东西,我想这样的作品艺术价值会远远大于一般的艺术家的。我以前曾经说过:如果哪一天当别人在欣赏你的作品时,已经全然看不出你所采用的何种技法与形式,甚至已经全然忘了考虑创作者所采用的何种技法与形式一事,而是因为你的作品所要表述的一切而愤懑,而思索,而震撼,而缠绵,而嚣张,而低沉,而不能自持,你已经接近走到了艺术的巅峰,不求而求,不知书为何物而处处有数,你已经将你的一切思想并整个语录在自己的内心所留下的烙印归同这部作品,终归于这部作品而浑然不知。终归于作品自然而生。艺术作品在于内涵,内涵的观念在于作者的修养,在于作者的画外功。

  主持人:

  小林的发言非常精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在正统与院派之间是很难鉴定的一种艺术行当。我们很想听听张老师以院派代表的身份对何伯群的书法认识进行发言。

  张建民(清华大学土木水力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从小对艺术家就很敬仰,也很敬畏。我觉得大凡人才首先要有智性,其次要有理性。要成为杰出的人才,必须要有悟性和灵性。这四点首先在艺术家的身上集中地体现出来。作为顶尖人物,悟性和灵性是教不出来的。这两点是我们学工科的人远远不及的。我从小就认识何老前辈。我觉得何老前辈身上有两点值得我学习。一点是志向高远,能从秦岭山中走出来,七十岁高龄还在这里建立自己的艺术馆,这是一个志向高远的非常集中的体现。再一点就是德艺双馨。在目前比较浮躁,大家都在追求非常功利的时代,还能潜下心来六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追求书法艺术,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楷模。这两点,在何先生的身上非常集中地体现出来。

  我想在这提出一个请求。科学技术和艺术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说我们打的手机,iphone4之所以能够风行世界,是技术和艺术高度的结合。除了外在的东西之外,它里头有很多艺术的东西。中国的书法艺术能够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对提高我们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影响力、话语权非常有益。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化发展速度很快,唯一的缺憾就是不太重视社会建设。社会建设非常重要的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非常优秀的、出类拔萃的内涵就是艺术。中国艺术由老祖先传下来,经过各代艺术家不断的推陈出新,给社会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社会应当高度重视。艺术家也应该不断地走出画室,走向社会,走向国外。

  我在东京呆了七年,觉得日本的书法家与我们中国的书法家相比,文化底蕴、历史的底蕴、传承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走进东京的历史博物馆时,我感到很自豪,因为这里有些东西几乎都是我们中国的东西。他们看不懂,我看得懂。一说起是唐代的、宋代的,以及他们记载重大历史事件的,无论是文字的东西,还是艺术作品,几乎都有中国文化的影子。这是我们值得自豪的。近百年我们落后了,但是我们的艺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在传承,在推陈出新,就是没有大量的走出国门。实际上文化的感召力就像美国的电影大片。中国人应该做好企业文化的拳头,其中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英文怎么写也写不出我们方块字的底蕴来。我们方块字怎么写怎么好看。你写好多字我看不懂,但是我怎么看都心里舒服,英文怎么看也看不到哪儿去。所以说中文是看的,英文是听的。所以我觉得中文这种很好的形式,应该立足中国,走向国外,在这方面,何老师能作为其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能为此作出贡献的话,作为后辈的我们是非常欣慰的。我今天非常幸运地见到这么多艺术家。我们学校的艺术学院每两个礼拜举办一次展览,展览内容一直在换。我每次展览都去看,从中感悟良多。

  舟山要建一个中国海洋科技城,它是中国第四个经济发展新区。也是唯一的一个以发展海洋产业为主体的城市。三个礼拜前,我曾将我们学校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其中包括从事文字艺术的、雕塑艺术的、做建筑艺术的请到舟山。因为舟山除了宗教文化以外,没有文化。中国近一百年海洋科技是全面落后的。但中国海洋文化在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始,中国的造船技术以及和海有关的文化积淀和海洋有关系的文化传统是值得自豪的。这里的市场真大,清华大学要做一个十亿左右盘子的研发基地。要从技术做到文化。把中国海洋文化的价值观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当将来做到一定地步,有机会的话,会请更多的艺术家到舟山去。要把我们海洋文化振兴起来,要吸取弥补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缺憾,只振兴科技是不行的,还要重视文化建设、艺术建设,真正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社会品味,让舟山在走向世界的时候,能够站在前列。我希望搞艺术的应该和搞科技的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作品,去影响社会,把我们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带动起来。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穷得只剩些钱了,因为他们没有文化。我敬畏艺术家,我希望我们的艺术家能够与高技术的结合作起来,虽然每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大家都去做的话,就会把这件事做得更好。祝何老先生艺术之树常青,站在北京,走向世界,给大家带个头。

  主持人:

  张老师的发言说到无论是科学的,还是艺术的,发展到最高境界,科学也是艺术的,科学也要艺术化。向大家介绍张仃院长的夫人理昭老师。老人家不远几十里地赶来参加这个会议,我大家热烈欢迎老人家。(灰娃的书面讲话附后)

  主持人:下边请王启林先生发言。

  王其林:

  听了各位的发言,我深受启发,受鼓舞,受教育。我从小热爱书法,所以同何老师走到了一起。十二年前我拜师于何伯群老师,我感觉何老师人格淳朴,求学勤奋,一个词、一个字地积淀,用情感去渗透艺术的感悟。何老师喜爱梅花,斋名梅月堂,以梅月堂主为号,是因为他仰慕梅花的那种“香自苦寒来”的精神。何老师有和蔼可亲的长相,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志向。他有真艺术家做真学问的真性情,而今他已经是:“不计生前身后名,嗜厌好恶任人评。诗书三昧随心得,少壮工夫老始成。”

  何老师有艺术家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为了传承传统的书法艺术,八年前就发起组织了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自费印刷《中国书法学术报》,以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为弘扬祖国的书法艺术而奔走呼号,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主持人:

  通过其林的发言我想到了一句话“书生报国不怕苦,唯有手中不是刀”。书画家看起来是社会边沿的一种生存状态的人。谁说书画法家没有担当精神?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尤其是在中国现代社会,有我们书法家的担当精神,有我们走向世界、有我们的报国精神,我们靠什么?就靠我们的书画。何伯群先生的书法,开始也是临摹“二王”,而且在“二王”上下的功夫比较大。我们知道“二王”是一种文人行为,后来何先生觉得自己的书法不是那么厚重,他又临摹“颜体”。他的书法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根据我们中国当前的建设情况,无论是搞政治建设,还是建设优良的国际环境,搞文化建设,都需要浩然正气,大气磅礴。从这一点来讲,何老师的书法风格跟我们当代的时代精神需求相符合。下面请书法杂志社的吴川怀老师讲话。

  吴川怀(陕西省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书法家、书法评论家):

  我与何伯群老师都是写何绍基的。九届国展我入展的作品就写的是何绍基。这几年以后写何绍基的人比较多年,09年以前写的相对还是比较少的。看了这个展览,我感觉到何老师写得很纯粹,现在把书法能写得纯粹的人都不多,搞书法的人的想法太多,做法太少。我认为书法不是创新的东西,是保守的东西,和京剧一样,你能守住多少,你才能获得多少,因为我们现在和传统拉开了很大的距离。现在说传统,根本就接触不到传统。在陕西有很多说传统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传统是怎么回事,而何老师写的就是传统。何老师的最大优势就是将传统写得很纯粹。书法艺术与别的艺术不一样,所有的艺术可以观摩,你长得怎么样,我就画得怎么样。而书法从文字开始就是抽象,就是后人学前人。何老师今天所呈现的就是他所继承的东西。我和何老师都皈依到“颜”,凡是以后学“颜”者都必须碰到何绍基。何绍基是颜真卿之后发展最大的。我觉得何伯群先生的作品基本上就是在“写何”与“写颜”的基础上,把“何”“颜”的风格写得更加苍老,人书俱老。熊秉明曾经说过,书法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生命状态的艺术门类,和人的年龄相对应的。什么年龄段的人,就会写出什么年龄段的字来。书法虽然抽象,但它有法则。你有多大的学问,多深的学养根底、传统积淀,你就能写出什么样的字来。比如说临写《争坐位》的人不少,而能踏踏实实地从头临完的人却不多,何老师写的《争坐位》就非常精彩,很到位。再比如说何老师书写的《滕王阁序》这件作品里面,何老师的变化丰富,多了一些自己的东西。而他所临写何绍基楷书对联“草莹”、“荷露”,就写得很厚。一般的人写不厚,根本达不到何绍基的感觉。而何老师写得很纯粹,很准确。十二条屏的“兰亭序”,写得很中庸,很有“颜”的感觉,我看到这幅作品很激动。今天看到何老师的作品,我要学习何老师对艺术的纯粹精神,特别是对书法艺术的纯粹精神。因为检验书法艺术的高标就在于对传统的纯粹。书法这种保守的精华,只有继承,只有你继承了,你才能说是不是创新了。因为所有的创新都是在传统的大树上长了一点点,书法这种艺术太厚实,只有像何老师已经七十岁,仍然在书法艺术这个道路上艰难地为自己打拼一个空间,打拼一片天下,谢谢何老师今天为我们的展示。

  主持人:下来自由发言。

  李世英(中国书法家联谊会主席):

  我与何伯群是老朋友,对他的人品和艺品都比较了解。看了他的书法集,我觉得在他的书法里面体现了三气:正气、清气、和气,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的精神。看一个书法家的作品,首先要看他的人品,看他的修养,文化修养,社会修养。何伯群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非常扎实,他讲求人与书法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一生活得很自在,很轻松。如果是老想着钱的话,就达不到如此境界。艺术源于自然,更高于自然,何先生的书法作品能脱颖而出,还在于先生讲究心灵与书法线条的和谐,他将自然界的种种和谐的元素都纳入到自己的艺术审美之中,比如说他将自然界中柔韧有力的植物根的意象融入自己的书法线条的意象创造,使他的书法线条在纵横缠绕中显现着“扛鼎”的笔力,又显现着空灵简约的意境,所有这些,都是其他人难以达到的。

  赵军(知识产权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十年前,何老师在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作品集《何伯群书法艺术》,后来他又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了大型的个人书法展览。在当时的研讨会上,有人说何伯群老师的字像“何体”(何绍基体)。最近我又拜读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豪华大型精装本《何伯群书法作品集》,看了他的书法展,我感到时隔十年,何老师不断地在追求着艺术的变化,且常变常新。他如今的字完全是不与“人同”的“何体”--何伯群体,更加老辣自然、婀娜多姿,何老师的书法艺术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又上了一层楼。在此我向何老师表示祝贺。

  常敬竹(军旅作家、书法家、书评家):

  我与何老师是忘年交,何老的书法对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真诚和执着。过去我们一直讲“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何老师非常坦诚,非常正直,可亲、可交,不像当下很多艺术家要藏着、装着,接触起来总有一些距离感。我觉得何先生很真实,让人接触起来很亲切。而且这个人堂堂正正,品行端端正正,体现在他的书法里面就是浩然正气。书法不单纯是技法的东西,它所传承的是文化、精神,是精气神。何先生非常执著,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学习研究,在不断地提高进步。甚至到了古稀之年,他仍然没有表现出一种守势、老态,仍然充满着创新意识,这非常了不起。他不是一味的模仿,重复古人,也不与人同,甚至不重复自己,每日有每日的功课,还在一步一步地非常扎实地求索前行,这种精神就是艺术家可贵的创新意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梦是全民族的梦想”,何先生在他七十岁的时候,怀揣自己的书法梦来到北京,来到宋庄,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还在孜孜以求地追求着,进取着,奋斗着。作为朋友,我衷心祝愿他在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越走越远。

  主持人康征:

  会后我们要把研讨会的发言综述总结成书面的东西。我和何伯群老师刚认识。宋庄是一个艺术家的聚集地,大家可以坐在一块谈论艺术,不论是批评,还是表扬,还有艺术的差异,都存在,所以非常吸引人,我经常过来看看。我觉得目前的书法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很多,比如说书写环境的变更,文化意识、道德意识、社会意识的变更,尤其是电脑的运用,对书法艺术都是一个负面的影响。目前的大学里招收的书法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三五年,七八年毕业后,马上就成了书法大师,标完价格以后,就开始挂牌营业,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其实,书法需要人的意志与担当,需要人生的坎坷,需要积淀,需要厚积薄发才能达到厚“得”载“物”,来承载书法这种东西。有的青年人不到书法家的水准就硬撑书法家,是不对的。像何老师这样已经成了书法家,如果不走出来,不叫社会认识,也是不对的。

  而今,何老师走到了北京,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他一定能迎来自己的“夕阳红”!这一点是我们大家期待的事情,是不容置疑的。何老师的书法历程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的书法成就是与他的人生辛酸、坎坷结合在一起,他的书法风格与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意志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他的书法对当代书法认识产生的一种昭示。下面请何伯群老师总结发言。

  何伯群:

  首先感谢主持人,感谢胡书记对我的介绍。各位老师、各位书法大家精彩的发言,使我从中受益匪浅。你们的鼓励,便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对各位大师的发言录音我要整理出来,以便于今后的学习,不断地反思。

  因为结缘书法,我懂得了珍惜与付出,责任和担当。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不假。由于我终生都是将书法作为一种生命的追求和灵魂的慰籍,这个意念,支撑着虽才思浅钝、却锲而不舍的我,在艺术的道路上前行,历经风雨而信心不改,勇气依旧。

  我知道,书虽小道,但欲大成者难之又难,须天才、学历之丰厚,又需人品之高洁。我还知道,艺术作品又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缺乏不断递进的体验、探究,而流于重复--重复古人、重复今人、重复自己,只是数量上的叠加,或为平面上的重复的话,那与工匠生产的“工艺品”没有什么两样!尽管我已步入古稀之年,但我仍然雄心勃勃,还在不断的探索钻研,为提高自己的书艺水平而努力。

  “砚石年年磨,中有微凹处。欲得柔毫似铁坚,运腕兼寒暑。悟性愧前修,求索崎岖路。抖落世间物累尘,洒墨新缣素。”石林的《卜算子》所表述的,正是我探求艺术之“本真”,自我“独特面目”,所经受的寂寞与艰难。然我无怨无悔,因为无论是苦恼还是快乐,那都是天地自然对我的恩赐和考验。在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时刻,我要不负众望,继续努力,争取以更好的艺术作品来回报社会,回报各位老师、各位书法大家对我的期望,对我的厚爱。谢谢。